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二章缅甸攻略六(5 / 6)

加入书签

发起反击。我们不去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那敢掉头来找我们的麻烦。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他们的重心在北非不在这里。在相当长地一段时间内他们在印度都会成守势。北非那里不解决,他们是不将主力东移的。”说到这里饭田详二郎中将道:我倒是希望英队能再一次进入缅甸。“说完之后对着听完他这些话满脸惊异的谏山春树少将道:“谏山君,我不是看不起英国人。皇军在之前的战斗中势如破竹固然有我皇军英勇奋战,战斗力远超中英军队的原因。但是也与中英两国互相不信任,英军在作战中屡屡拆台不无关系。支那派到缅甸的所谓远征军基本上都是其精锐地中央军。除了个别的师战斗力相对较弱之外,其他部队在支那军中无不是精锐之师。尤其这个第5军战斗力甚至说的上强悍。这些支那军的战斗力在同古会战、仁安羌战斗之中已经有了体现。如果不是英国人屡屡拆台,皇军断然不会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击败他们。”“英国人虽然在我大日本皇军的攻击之下丧师失地。但是却丝毫没有减轻对支那军队的戒心。他们之所以允许支那军队进入缅甸作战。主要是想让支那军队为他们拖延时间,以便为他们在印度布防争取时间。毕竟印度才是英国在亚洲的根本。丢了印度英国就等于丢掉了亚洲。但是在支那军队现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之下,你认为英国人还会甘心让支那人继续呆在缅甸吗。”据我们地情报透露,因为这个刘家辉所部在进入缅甸不久,就将退至密支那的英缅军的一个师缴械。并抢占了英军在缅北所有地战略仓库的原因,前一阶段两国几乎闹翻。如果不是美国人在中间斡旋,恐怕现在两国自己就会大打出手。如果现在英军再一次进入缅甸。谏山君,你想会怎么样?这两支所谓的友军恐怕相互提防比防我们还有甚,他们越是这样我们才能越从中受益。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这个意思。前一阶段的会战中,支那军被英国人坑苦了,是绝对不会对英国人在有任何好感和信任度了。而反过手来这个刘家辉在缅北又狠狠的报复了英国人一把,这一点死要面子的英国人是绝对不会放弃对支那军报复的。双方结下的仇怨很深。可惜不知道英国人现在有没有这个胆量。”说道这里饭田详二郎突然想起什么道:“谏山君,伞兵还没有消息回来吗?”“没有任何消息,而且就监听支那军的电台也没有发现他们地后方有任何异常。司令官阁下,恐怕伞兵旅团已经遭遇到了不测。”谏山春树少将如实的将自己的分析向饭田详二郎汇报到。“什么,没有任何音训。这些近3000名伞兵没有传回来任何消息?”饭田详二郎有些不感相信的再一次问道。“没有,分成几批空降的这些伞兵到目前没有一批传回来消息。我已经派出飞机去寻找,到目前派出去的飞机也没有回来。”谏山春树少将道。“还有司令官阁下,我看是不是先让18师团北上救援55师团,并与33师团合兵一处。至于曼德勒还是等南方军的援军到了再进行反击。”谏山春树少将看了看饭田详二郎的脸色,犹豫了好大一会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听完谏山春树少将地建议,饭田详二郎苦笑道:“你认为5师团还有救援出来的希望吗?支那军虽然围攻55师团只有七个团的兵力。但是这七个团是什么样的团,不是其他支那军那种一两千人的小团,是三千多人的大团。这支支那军的一个团的人数与我们一个联队的兵力相差无几,甚至还略微多上一些。也就是说现在55师团相当于与七个联队在作战。别忘了18师团完成转向之后,在他们地身后腊戍地还有同一支支那军一个师共三个团的兵力。我有一种预感恐怕这个狡猾地支那军将领肯定还有后手在等着18师团,他们是绝对不会让18师团顺利的反攻曼德勒的。而且就算18师团救出了55师团北上与33师团汇合,又怎么样,他们将面对中队的三面夹击,到时候前有阻击。后有追兵。无论是北上南下的道路都被堵死,粮弹无法补给的这几个损失惨重的师团的结果会怎么样。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说道这里饭田详二郎低沉的道:“仗打成这个样子,责任在我。等收复曼德勒之后,我去向南方军和大本营请罪。我虽然听过这支支那军战斗力强悍,曾经打的11军三换司令官,但是却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会强悍成这样。战斗力和装备不仅远优于一般的支那军队,就连与我们大日本皇军相比也不逊色,在某些方面还优于我们。我们的轻敌再加上他们狡猾无比的战术,才是造成今天失利的根本原因。”看着满脸沮丧的饭田详二郎中将,谏山春树少将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出什么适当的话劝慰一下。的确造成15军目前困境的原因又很大一部分在饭田中将身上。当接到南方军转过来的这支支那王牌军抵达中缅边境的情报之后,饭田中将没有引起丝毫的注意,甚至连最基本的调整部署都没有去做,造成孤军迂回中缅边境切断支那远征军退路的56师团全军覆灭。当救援56师团的55师团和荒木支队被阻击在抹谷、密松一线的时候又没有抓紧时间调整兵力,增加救援兵力,只是单纯的命令55师团和荒木支队尽快突破支那军队的防线。结果造成了荒木支队被支那军队全歼,55师团被合围。等匆忙东调的18师团赶到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