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话:国语文运动(1 / 5)

加入书签

晚清与民国史小说新心谈史

太炎所制作的符号加以酌修,创造了注音符号。随着播迁来台,孙立人、胡宗南、白崇禧等不同省份的子弟兵,都需要安顿。不同省份的乡音,来到台湾这块土地上,部队有枪,一但因为语言不通起了冲突,很容易造成武装事件。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军民关系,绝不能再因为g0u通上的问题造成民变。

国语的统一,一度因为没有经费而停顿。而台湾省刚好设有国语推行委员会,以「取缔日文图书,建立国音标准,使用国语注音,强制推行国语,设置国语推行员,奖励学习国语,利用方言学习国语等」方针在加以推行。类似现在的app改版,换个介面,把以前台湾在日据时代的日文和闽南话,贬为次要语言,并以注音符号发音的北京话,当做主要语言─国语。像是台湾铁路局的运货火车箱,就标示有简易的注音符号。国语日报、国语实验小学,一个个资源被溢注到国语的推行上。

当时多省军队都撤退来台湾,发音的方式五花八门,该用那个省的发音当做国语的标准发音呢?幸而这个问题在来台湾前就解决了,1923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决定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在全国学校推广。这里的北平读法和现在中国大陆北京人所说的北京话还是有些差异的。原本台湾人是不熟悉国语的,後来国语文运动很成功,台湾的国语又被称为台湾华语。

延伸问题一:播迁来台,要让谁先听的懂?是人数最多,还是实力最大的?

延伸问题二:抗战胜利後,台湾人争相学习新国音,但是後来对国府转为失望,要如何改变台湾人的印象?

第二话:机关部会

共军渡过长江到国府最後一批军队从大陈岛撤军,前线以金门、马祖和共军对峙。後面来台的军队,都吵着要反攻大陆,台湾又小又挤,文化也不相通。但是美国人b较喜欢孙立人当总统,蒋介石心里虽不满,也只能按下不表。美国要求蒋介石出10万军队驻守琉球,将介石为了保存实力而拒绝。这时,除了固守台澎金马和南海,实在是没有缓过气来,要谈全面x的反攻,为时尚早。

那麽,如果要卧薪尝胆,积蓄实力,免不了就要开发台湾当地的资源,这方面蒋介石还是很有经验的。首先先允许建眷村,房子以二三年暂住为基准,就地建成先安顿下来。完全是筑灶煮饭的想法。再来就是要分成机关部会,以蒋介石的想法,还在打仗就是军政时期,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宪法的可贵,但是他至少知道,一定要有总统府和行政院,那是以前在南京政府时就运作过的。

行政院要有什麽部会呢?这要回到要做什麽事,还有要安cha多少人。国防部主管反攻大陆一定是最先有的,再来是外交部,毕竟二次大战中国是战胜国。经济部主管资源动员,下设国家资源委员会,这是第三个部会。军方除了军统、中统,大概安置的差不多了。(还没有大批解甲归田前)。

接下来换从事生产的民间,警政署(含消防)、户政署都交给内政部管,未来民间的生产和兵员的扩充,都属内政部的管辖。那麽中统变身成为调查统计局,军统变成保安警察和海巡警察。

一不做二不休,年轻的兵员还要更年轻,就有必要成立教育部,职司义务教育和国语文的推行。想到这里,蒋介石找来程天放,问问他关於教育部的想法,并交给他二件任务:

一、算出办教育要什麽资源?

二、这些资源,经济部要如何用度量衡来衡量。例如时间、重量、长度。

延伸问题一:此时谈裁军还有点早,但是部会逐渐发挥管理机能,接着就可能发展交通部,负责全省运输工作。交通部之後会是什麽部会呢?

延伸问题二:怀表(时钟)是有钱人才消费的起,民间普及的是收音机。经济部要推度量衡,首须「准时」,要如何达chenren人准时的目标呢?

第三话:指挥链

每忆及江山易帜之痛,介石深感力有不足,唯愿苍天可监,过错不再发生。合上日记,睡的b较好的蒋介石开始有机会去想以前在神州大陆被指责的越级指挥。常常,军部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他还是不放心,听着收音机,随时指挥旅长、团长,令出多头使得首尾失据。

蒋介石在总督府(抗战胜利後改为总统府),静心的开始在想,以後要听谁的报告为准,行政院院会系采合议制,从前打仗的时候只顾军队的指挥,现在多了很多功能别的组织,像是第二话提到的经济部、教育部被指派的任务。这次老蒋铁了心,向教育部长下命令後,就不再向下瞎指挥。

要给他们多久的时间做事呢?1949年10月,建立政权。老蒋对於狗急跳墙还是很有意识的。眼下共军没有渡海所需要的空军和海军,台湾的政权一时间是保的住的。那麽就订在1950年年底吧,其间的会议就让行政院院长主持,不再向总统报告。

於是有了事做以後,教育部和经济部开始需要筹编预算,报请立法院通过,并透过监察院审计部进行决算,如此组织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