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1 / 1)

加入书签

后方的辎重队伍里中,李福负责杂事,他吩咐下去,听见了兵士们对加粮的欢呼。随后他单独找到宋宴清,小声道:“主子,粮草仅够我们五日的,不需省着些用么?”“不必担心,前方四春县有粮草资助。”张遇之带的兵多,自然瞧不上四春县许诺的那点粮草。但宋宴清只需要为这一百个兵士负责,那些粮草不多,也够他给兵士们在出来这段日子加加餐。领兵第一步:管饱。要是放到少粮、动乱时期,做到这一点就能招上不少人当兵拼命。否则没钱没粮的,谁跟你干。当然,放到这群兵士身上,一顿饱饭可收不了心,只能让大家对训练少点抗拒。当下吃饭时,宋宴清观察着,发现队伍又开始往之前的“成型队伍”成伙。认识的人还是更倾向于在一块儿吃饭,也有几个人安静地在角落里用饭,不参与任何团伙。但下响,忙乱一番后,新的队形依旧在。宋宴清琢磨着自己如今不算太懂行,关于如何打仗砍人,怕是手底下个个都比他强的,也没多指手画脚,只是又加了一个小项目。在每次整队休息之前,让他的百人队结阵时前后快速左右看齐,禁止多余表情,严肃认真地原地站上十分钟立定姿势。多次短暂休息后,兵士们很快可以做到快速站得整齐划一、气势森然。最后饭前一次集合,当着辎重队伍的面,百人方阵整齐划一的cao作、快速整队后的那份肃然,让这支队伍在“外表”层面,套上了一层小小的光环,令不少外行为之一惊。好像看着是一下强多了。听着其他人的惊叹,兵士们开始交出好感度,心想原来白日的折腾不全是白费。乍一见年轻俊俏小皇子对其能力的怀疑、和对皇室身份的忌惮,慢慢地向着信服去转变。第二天,宋宴清遣人先行通知了四春县的县令赵明伦,让他选个山匪观察不到的地界方便潜伏。抵达之前,宋宴清又让兵士们选出了百人队伍的头领,是个名为展勇的千夫长。居然得了三十多票,算得上很有本事。如此,假如宋宴清有事不在,或是交出指挥权,那么所有人也算有了主心骨,知道到底听谁的,队伍不会乱糟糟,搞出“十面埋伏”来。而后抵达四春县小城外的山边,与赵明伦汇合。赵明伦长得不太有读书人的气质,身材高大,面色黝黑,说他是个武夫倒更像些。但既然并非武夫,便能说明他常在外行走,而非深宅县衙。“下官赵明伦和四春县百姓三生有幸,得七殿下领兵相援。”

赵明伦看着当时零散的数百精兵,再看一眼过分年轻的七皇子,迟疑一瞬,后又送出了准备好的言辞。宋宴清心知:这是嫌兵少了。八成还嫌弃他太年轻、不靠谱。假如是个没身份的小年轻,指不定还要听些没长齐的戏谑。宋宴清跃下马来,伸手示意这位县令跟上自己,去刚布置好的地方坐下谈话,口中则直开门见山:“圣驾不日就到,赵县令熟知当地情形,可有办法快速解决山匪?”赵明伦见他开口就是正事,正色回答:“山匪号称五百之数,除去老小,成丁数目应该在三百五十之数,男丁占多数。”“赵县令确定人数无误?”“确定。”赵明伦接着道,“属下在山中有策反的内应,这个数目绝对是准确的。”“何以叫赵县令如此相信那内应?”赵明伦面有为难,“那内应我早先就认识,是被山匪强迫上山的。似她那样的,山中还有不少,恐怕有两百来号人。”宋宴清意识到这位县令知道很多消息,与他对视一眼,道:“赵大人请且细说山中匪情、以及你对剿匪的高见。”“高见谈不上,殿下愿听,下官就道来。”赵明伦开始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上来就谈正事的cao作,不过眼下倒觉得方便,他霎是心急矣。四春县的这窝山匪存在多年,久成痼疾。早年间人数算不上多,只是抢抢百姓的粮食,还不敢干许多天怒人怨的狠事。可自从几年前山上换了首领,作风明显变得凶恶,抢抢过路行商、百姓粮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开始集结更多人手,还大肆祸害起人命来。如此一来,县中自然容不下他们。求援无用,四春县的上任县官组织了人马几次去攻打,结果败了几场,有次险些被杀害,吓得不轻,连忙收拾了包袱辞官回乡。烂摊子没人接手,赵明伦这个主簿就被扒拉了上来,成了县令。赵明伦算是本地蛇,组织训练乡勇,收缩了部分土地,强行撤离乡民,方才止住了山匪的嚣张火焰。讲到此处,赵明伦苦笑道:“可上半年从另一边来了支流民,男女老少有小两百人,山匪仙先行一步,将人强接到了山上去,一下变得更为棘手。”“还好那支流民的领头人和山匪合不来,才又有了一阵安宁。”“将军策反的就是那支流民中的人吧?说的那些被强迫的人想来也是流民。”“被强迫的不止流民,其实好些人都是被逼上山的,掠夺了父母孩童,不由得青壮不听话。待做久了山匪,才真成了匪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